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我在春秋不当王第382节(1 / 2)





  他二人虽然此前便早就有了交集,但其实,这才是他们第一次见面。

  二人促膝入座后,赵鞅则是率先开口言道:

  “子明先生贤名广播,鞅早就想与先生相见,奈何却是一直无缘。今日能与先生相见,实乃幸会。只不过,邀先生以此等方式见面,不免是有些委屈了先生!”

  李然闻言不由的一笑。

  “赵上军言重了。话说上回于洛邑之内,确是李然失礼在先。彼时李然只因心情不佳,却将赵上军给拒之门外,如今回想起来,李然亦是万分惭愧。后又听得他人所言,原来李然的这条性命之所以能够苟活至今,亦是因为得了大人的恩惠!李然在此,谢过赵上军。”

  李然说罢,便又是一个拱手作揖,以示谢意。而赵鞅闻言,却是摆手道:

  “先生不必如此,此前鞅入得洛邑后,之所以想见先生,鞅可不是去邀功的。而是希望先生能来我晋国,助鞅一臂之力!”

  “先祖父在世之时,就时常与鞅提及子明先生,要鞅日后若得机会,一定要请得子明先生。说鞅只知武事,不善谋略,而子明先生乃谋略绝伦之人,故而我赵氏若欲重振,就非得子明先生不可。”

  李然知道,赵鞅此时口中的先祖父,不是别人,正是赵氏的一代中兴之主赵武赵文子,李然此前在楚灵王的虢地盟会上大放异彩,故而赵武才会对他是美誉有加。

  然而,李然闻声却是不由长叹一声,并是摇了摇头道:

  “赵上军谬赞了,李然实是愧不敢当。李然数次出仕,最终却大都是不尽如人意。甚至是连自家性命都险些不保,然如今不过是一丧家之犬,不值得赵上军如此重视呐!”

  赵鞅听罢,却依旧是满不在乎的回道:

  “唉!先生此言差矣,鞅虽不才,却也知姜太公昔日不为纣王所用,年七十有二才得遇明主文王。而百里奚在虞国亦是碌碌无为,却被秦穆公以五张羊皮换得,以致西秦大治,遂霸西戎!既如此,先生又何必过于在意这一时之得失呢?”

  “更何况,鞅也不懂得其他,只知先祖父确是有识人之能的。先祖父在世之时,便要鞅务必请来二人辅佐,一人便是董狐之后,董安于。而另一人,便是先生您呐。如今鞅既已得董安于从旁辅佐,唯缺先生。”

  “鞅虽不才,若先生不弃,鞅请求与先生一起共谋大事!”

  李然闻之,不由大惊。

  李然所惊讶的,并非是他居然会得赵鞅如此重视。

  毕竟,面对像赵鞅如今这般的招揽,李然早就已经是姜子牙打妖怪,见怪不怪了。

  他所惊讶的,乃是他的祖父赵武赵文子的容人之量!

  因为他很清楚,当年的董狐,也就是董安于的先祖,可就是那个曾秉笔直书“赵盾弑其君”的史官!

  而就是因为董狐的那一笔彪炳于史册的“赵盾弑其君”,这一家族污点,却是为日后他们赵氏一族的“下宫之难”直接埋下了伏笔!

  那为什么要说这赵武赵文子是真有容人之量呢?

  因为,要说他们的这一场“下宫之难”,他们赵氏可谓是经历了一场灭顶之灾,全族险些直接被灭。

  只独独留得一个独苗,也就是后来的赵武。

  赵武,也就是赵盾之孙。而当他日后再次面对自家的仇敌董家之时,当他们赵氏后来在他手上得以再度振兴之后,他所想到的,并非是清算董家。恰恰相反,却是让其子嗣辅佐于自家。

  而这种“选贤任能不避其仇”的容人之量,或许也正是赵武为何能凭一己之力而振兴赵氏的原因吧。

  只不过,令赵鞅没想到的是,当李然面对他如此诚意的相邀,李然的内心却并未是生出一丝的波澜。

  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在他辅佐了楚灵王和王子朝这两个混球后,尤其是当其父亲李耳,与他说得那些“无为”的大道理后,其实此刻的李然也已是萌生了退意。

  “请恕然难以从命!然此番前来晋国,只是想奉鲁侯归国。待此事一了,然便会和妻女就此隐退,不再过问世事。天下纷争,届时也将与然没有丝毫的关系。赵上军,我们还是先说说鲁侯的事情吧!”

  赵鞅闻言,不由一怔,其失望之色可谓一望而知。

  “先生……当真不再考虑一二?”

  李然坚定的说道:

  “赵上军诚心相邀,但李然已无意于天下纷争,恕在下不能从命……”

  赵鞅长长叹了口气。

  “这真的是太可惜了,先生如此大才,却竟会萌生退意。哎……委实可惜了,不知这天下间的纷争,得到何时才是个头呢?”

  “李然能力有限,实是力所不逮,赵上军,我们还是说说鲁侯归国之事吧!”

  赵鞅见李然一再要将话题拉回鲁侯之事上,显然是表明其心意已决,而赵鞅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于是,他也只得是言归正传,稍稍是整顿了一番思路后,便是与李然言道:

  “其实,先生还未来晋国之前,董安于此前便已是让鞅就鲁国之事旁敲侧击的询问于寡君,而鞅如今也已知寡君之意。待得明日,鞅便会带先生一同觐见寡君,你我二人届时一起倡议此事,寡君自当会允下此事。到那时,即便是范鞅,也将难以阻挡此事了!”

  第五百一十一章 觐见晋侯

  李然得闻赵鞅竟这般胸有成竹,高兴之余,却不免也有些担心。

  “却不知晋侯究竟是有何把握能够力排众议,促成此事呢?”

  赵鞅听问正欲作答,此时,他们所在的房屋,其内室的门却是突然“咯吱”一声被推了开来。

  李然不由朝那屋内看去,却见董安于竟是直接走了出来,并是颇为笃定的言道:

  “呵呵,倒也无它,只是如今寡君新立,范氏又岂敢太过造次?我晋国素来便是天下之伯主,替他国主持公道,本就是理所当然的。对于这一点,又岂是那范鞅能招架得住的?只需寡君于朝堂之上将鲁侯之事就此敲定下来,不待他范鞅反应过来,届时木已成舟,鲁侯直接归国,一切也就尘埃落定了!”

  李然一边听着,一边再是定睛一看。但见那董安于的衣服上竟是沾满了白灰。

  原来,此间屋内竟还有一条内道,乃是直通赵府的。而董安于就是又通过这一条通路而来到此处。

  董安于抖擞了一番身上的泥灰,然后便是上前与李然又是一番作揖。

  “原来是阏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