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我在春秋不当王第43节(2 / 2)


  鲁国的一个客卿,居然当着他一个卿大夫的面说出这样“狂悖”的话,他岂能不怒?

  “老夫为政数十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岂容你这小儿在此造次?!”

  “李然!你以为老夫当真怕了你不成?!”

  作为鲁国三桓之一,孟氏虽不如季氏树大根深,可身份和地位却也是摆在那里的,李然在他面前说出这样的话来,似乎的确有些过于“猖狂”了。

  可谁知李然闻声却只是一笑,脸上满是不以为然之色。

  “呵呵,在下失言,大夫还请息怒。但依在下愚见,大夫如今所惧者,并非是李然。”

  “大夫所惧的,实乃晋人也,不是么?”

  李然当然知道无论是季氏还是孟氏,害怕的岂会是自己这个小小客卿?他们真正惧怕的,乃是他背后的那个,比他们更加庞大的晋国!

  这也正是他为何从一开始就设计借晋国之手来对付季氏的原因。

  此言话音落下,孟孙羯一时竟无言以对,怔怔盯着李然,眼睛瞪得如铜铃,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今日李某既坐于此处,肯与大夫一同商议,便是念在孟氏乃是与季氏有所不同的。以为孟氏尚有一颗公家之心,愿辅君侯中兴鲁国。”

  “此乃李某肺腑之言,还请大夫仔细斟酌。可若大夫兀自以为李某是在此处大放厥词,胡夸海口,那咱们大可拭目以待,季氏今日之下场究竟会不会落于孟氏身上,且待日后一观,如何?”

  话到这里,李然该说的,不该说的,都已经说了。尤其是这后半段,意味已经不能再明显了。

  尽管他脸上仍是一片云淡风轻之色,可是量谁都能听得出来他这话里的“杀伐之意”。

  这股成谋于胸,果决坚毅的“杀意”便似外面天地间的灿烂阳光,从千万里之遥穿透而来,无尽深空吞噬不了,层层黑云也无法遮挡,铺洒于这苍茫人世,坦荡无疑。

  这是否可以算作一种威胁?

  答案是,不算。

  因为李然笃定了孟孙羯必然会答应今日之约。

  为什么?

  孟孙羯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

  ……

  当孟孙羯回到家宅中,将今日之事告知孟氏族人之时,其族人也问及了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要答应李然,为什么要惧怕区区一个客卿?

  孟孙羯的回答是:

  “一个能说动韩起与羊舌肸的人,绝不仅仅是一个客卿这么简单,季氏之下场乃前车之鉴,而且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是的,孟氏已经没有别的选择。

  在此关键时刻,孟氏要么选择继续与季氏捆绑在一起,如孟孙羯自言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要么,便选择与季氏分割,撇清干系,与叔孙氏一道限制孟氏,制裁孟氏,让鲁国三桓实力达到平衡,形成三桓鼎立的局面。

  可身为孟氏宗主,身为另一个巨大政治团体的主心骨,他孟孙羯当然愿意是跟季氏一荣俱荣,但可绝对不想与季氏一损俱损。

  俗话说得好,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夫妻尚且如此,何况是各怀鬼胎的“盟友”?

  事到如今,季氏被重创已成事实。未来的鲁国,如果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公室的崛起也已是大势所趋。他孟氏这时候若是不选择站边,未来定然会成为被打压的对象。

  孟氏的一众族人闻声皆是沉默,因为他们都知道,宗主的这个选择乃是当下他们唯一的选择,也不失为一个最正确的选择。即便这样的选择,着实有些受辱。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任凭这世人如何的惊天动地,终究是抵挡不住。

  而季氏独霸鲁国之势,就这样土崩瓦解了。

  第四十六章 身处黑暗的光明

  昭公元年,叔孙氏与孟氏联合打压季氏,季氏在鲁国实力已大不如前。鲁国的权柄,经过几十年的争斗,终于再度向国君倾斜。

  这是权臣争斗的必然结果。

  而李然从太子姬野之死开始的所有谋划,为的便是这个。

  十二月,季孙宿结束了拘留晋国的生活,终于被放还。与阳虎一起回到了鲁国。

  只不过经历过此一场风波之后的季孙宿,再也不复当初摄政国君之雄心壮志。回到曲阜的他便一直卧床不起,老态尽显,季氏宗主之位眼看便要传于季孙意如。

  季孙宿怎么也想不到,或者说是谁都不曾想到,从李然来到了曲阜的那一刻开始,一个微不足道的前洛邑守藏室史,竟有着这般神奇的能量,硬生生的搅动了整个鲁国的格局。

  重掌权柄的鲁侯,重新实施此前被废弃不用的初税亩制度,公室之资渐丰。

  而逐渐殷实的公室,也并未就此枕乐其中,挥霍无度。而是反哺于民,兴水利,惠民生,因此,鲁侯在民间的声望一时间竟是超越了三桓,大有中兴之象。

  李然从叔孙豹处得到最近朝政的反馈,看到曲阜城中欣欣向荣的民生,一时望着天际,喃喃道:

  “太子啊,李然总算是没有辜负了您的期望……”

  面对而今大局已定的鲁国,他最终还是决定辞去了鲁国客卿一职,尽管鲁侯再三请求留用,甚至是早已拟好了诏册。

  ……

  楚宫。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