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我在春秋不当王第233节(1 / 2)





  他似乎就有着与其他人都截然不同的处事原则。

  一方面,这个人永远都不会安于现状,永远不会使自己处于安逸区内。

  所以,物质丰饶的获得感并不能使他愉悦。

  另一方面,这人的志愿又似乎与所有的将侯君卿都不同,他对于功名又是极为淡漠。

  所以,功成名就的获得感也不能使他欣喜。

  简而言之,就是这人似乎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作为“人”的需求,似乎在他这里全部失效。

  而这或许就是李然为什么能够每每做到“决胜千里之外”的原因吧。

  正如后世的那一句名言: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想明白了这一点,楚王便也不再强求,因为他已经大致清楚了李然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楚王告辞后,孙武这才从侧面走了过来,看着香园空荡的大门,一时不由陷入沉思。

  “嗯?长卿在想什么?”

  李然见状问道。

  孙武回过神来,面露思虑之色到:

  “先生今日对楚王如此袒露心迹,岂不更加重了楚王对先生的猜忌?”

  “楚王如今既知先生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楚臣,那如何还能容得了先生日后离开楚国呢?”

  说来也是,之前在李然还没有说明这一切的时候,楚王便已经对李然动了杀心。

  如今李然既是如此说了,并斩钉截铁的断定他此生都不会成为楚臣,那楚王又岂能让李然活着离开?

  孙武所担心的是日后李然的处境,只怕是会更加凶险了!

  “呵呵,无妨。我相信今日之后,楚王便该当清醒了。”

  李然的回答显得漫不经心,脸上尽是不以为然之色。

  “哦?先生何意?”

  孙武甚是疑惑不解的问道。

  此时,只听李然是继续言道:

  “楚王应当明白,他既无法招揽李然的同时,也绝无可能杀得了李然。”

  “莫说是他,便是王子弃疾,亦或者是伍举,他们都杀不了李然。”

  “既然无法将我彻底留在楚国,又无法将我除掉,那楚王就会明白,与其落得这些个骂名,与其背负擅杀贤良的骂名,日后莫不如是做个顺水人情,就此放我离去。如此对楚国而言,反而或许是更为有利。”

  楚王虽一时智浅,但终究也是一代雄主。他所图谋的,会是这一时的得失吗?

  不会

  这从他一早就计划好要让位与王子弃疾,便能看出。他是真心希望楚国能够重新强盛起来的。

  而杀李然,的确可以为楚国除掉一个长远的忧患,这在不久的将来,或许能够让楚国因此而得利。

  可是若从眼于更加长远的未来,他的这一举动,却反而是对楚国不利的。

  这其中的权衡与考量,楚王虽一时难以看透,却不可能一直被蒙在鼓里。

  孙武闻声点头,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也总算是落在了地上。

  “楚军开拔在即,若不出我所料,楚王定会召长卿随军。毕竟长卿于巢邑一战,可谓已是威震宇内,楚王他又岂有不起用长卿之理?”

  “只不过,朱方一战,无论对楚国而言还是对我们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

  “长卿切记,务必要生擒庆封,万不能再重蹈当初巢邑之战的覆辙!”

  李然脸上的神色格外凝重。

  “武,谨记!”

  孙武当即拱手而礼。

  他明白,庆封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此一战若再重蹈当初巢邑之战的覆辙,那对于李然而言,将会是不可承受之重。

  “有劳长卿了,速去准备吧。”

  ……

  翌日,子产与向戌也前来告别。

  申之会已落下帷幕,而郑国与宋国此次本就没有带许多兵卒前来,所以楚国意欲引军围攻朱方城,跟他们也扯不上什么关系。

  这里顺道提一句,郑国之所以没有带许多军队前来,因为子产打从一开始,便知道了楚王之所以要开着一场会盟的根本原因。

  子产是何等的聪明?

  他又岂能不知,申之会不过就是楚王裹挟中原诸国攻打钟离国的一个借口?

  他乃是要以此为借口,名正言顺的出动大军讨伐钟离,并以此制裁那些与钟离,乃至吴国暗通款曲的“不臣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