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二百八十三)预备转行?(2 / 2)

“听说他是个很有幽默感的人……”

“是的,他在北大也讲过一次,可以说盛况空前呢。”

“不过,听说他对社惠主义和布尔什维克思想很反感……”

“他是军阀,没听说他的外号吗?叫‘高科技军阀’。”

“不是吧?我觉得,他和那些凶霸霸的军阀不太一样……”

“他不是军阀,军阀是不会这么提倡科学民主自由的,我觉得他的思想,其实和咱们是相通的……”

“你那么喜欢他,不是你看上他了吧,哈哈……”

“是啊,宁为将军妾,不为平**嘛……”

“讨厌你们……”

汤芗铭还想听她们继续关于杨朔铭的谈论,女学生们的嘻笑声淹没了后面的话,此时学生们越来越多,不一会儿,阶梯教室内突然变得安静下来。

杨朔铭的身影出现在了讲坛前。

此时的杨朔铭一身汉服便装,显得温文儒雅,他笑着和几位教授和老师打着招呼,一位看上去美丽惹眼的女教师向大家介绍杨朔铭,学生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的到来,在这简短的欢迎仪式过后,杨朔铭的演讲便开始了。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关于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的课题。”

“在说正题之前,我先说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童话,就在今天上午,在礼堂还上演过用这篇童话改成的话剧――我想大家已经知道是哪篇童话了,有的同学已经说出来了,对,是《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表于1846年。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耶诞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小女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自建国以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直是小学生六年级课本中的一篇重要课文――许许多多的小学语文老师们曾在课堂上强调它的‘基本思想’是安徒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饱含血泪的控诉’。既是控诉,且含着泪,那么对于控诉的主体――资本主义社会,照马克思的话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于是乎只有**了。”

“但我今天想问问大家,得出‘**’这样的结论,算是独立思考的结果吗?如果我们对此进行独立的思考,能否得出另外的结论?”

“毫无疑问,《卖火柴的小女孩》确是安徒生的含泪之作。对于人世间的不公平,它也确是一面镜子。但是在我看来,安徒生所要藉此唤起的,并不是憎恨和**;而是同情和国家人道主义。”

“对于一个民族也罢,对于一个国家也罢,人道主义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安徒生是懂得这个道理的。否则他便不会写下《卖火柴的小女孩》和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来的。”

“一个人的头脑里不会天生就产生出以人道主义为人性之最高原则的思想,或者说作为人的基本情怀来的。作为一个人,需要人道主义的教育。”

“那么,说到这里,我想问,《卖火柴的小女孩》究竟是写给谁们看的呢?大家也可能会回答,作为童话,它当然是先写给孩子们看的,但我想说,它绝对不是先写给卖火柴的小女孩们看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们,是买不起安徒生的一本童话集的。”

“其实,《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写给不必为了生存在新年之夜于纷纷大雪之中缩于街角快冻僵了还以颤抖的声音叫卖火柴的小女孩们看的。实际情况则是写给生活不怎么穷的人家乃至富人家的权贵人家的小女孩们看的。通常,这些人家的小女孩晚上躺在柔软的床上或坐在温暖的火炉旁,听父母或女佣或家庭女教师给她们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她们的眼里流下泪来了,意味着人世间将有可能多一位具有同情心的善良的母亲。而母亲们,她们是最善于将她们的同情心和善良人性播在她们的孩子们的心灵里的。这样,一代又一代,百年以后,大家想想,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全人类都会感激安徒生的理由吧。”

“当文化丧失了良知,集体朝理应被同情的阶层和人们背转过身去佯装未见的时候,那样一个国家也就向和平美好的宗旨背转过身去了。而打压文化的良知,乃是打压全社会最底线的良知。而连文化的同情都获得不到的一部分民众,乃是最不幸的民众。”

“据我所知,凡经济达国家的文化,其文化之意义曾体现于特别重要的两个方面――启蒙了穷人和教育了富人;从而,文化了国家。我认为这是比**更伟大的意义。”

“文化当然绝不仅仅有以上两个方面的作用。但倘若竟从来没有好好地起到过以上两个方面的作用,其文化的品质,无论怎样提升了来进行评论,都是可疑的,有如今日的苏俄。”

“前些日子,人人都在为‘公理战胜’而庆祝,我们中国人是喜欢庆祝的,而庆祝日的要目的,通常是回顾往事,尤其是纪念那些由于对文化生活的展而获得了特殊荣誉的人物。对我们前辈的这一友好的纪念活动实在绝对不应被忽视,特别是因为这种对往日盛事的回忆,能够鼓舞今天的善良的人们无畏地努力。但是这件事必须由年轻时就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并熟悉其过去的人来做,而不是由一个象乞丐一样四处流浪,在各种各样的国家积累经验的人来做。”

“谈到与教育事务相联系的问题。我并不是什么权威。因为从古到今的明智的本意善良的人们已经讨论过教育问题,并且已就这些问题反复地明白地表达了他们的观点。作为教育领域的半个门外汉,我阐述除个人经验和个人信念之外毫无根基的观点的勇气从何而来呢?如果这真是个科学的问题,人们可能会对这些考虑保持缄默。”

“但是,对活跃的人们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在此仅仅真理的知识就不够了。相反,若要知识不被抛弃,它就必须被不断的努力连续更新。它就象树立在沙漠里的一座玉石雕像,随时承受着被流沙埋藏的威胁。服务之手必须不断工作,以使玉石在阳光之下永远熠熠光。我的手也在为玉石服务的手之列。”

“学校教育一直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方式。今天这种重要程度过了以前,因为通过经济生活的现代展,家庭作为传统和教育的载体地位已经削弱。因此,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比以前更加依赖于学校。”

“有很多时候,人们把学校看成仅仅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递给成长中的一代的工具。但这是不对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是在为活人服务。它应该在青年人身上培养那种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消灭个性,把个人仅仅作为如蜜蜂或蚂蚁那样的社会的工具。因为由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目标的标准化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毫无展可能的、可怜的社会。相反,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个人,而这些个人又把为社会服务视为最高的生活问题。”

“但是我们怎么才能实现这一理想呢?是通过道德说教达到这一目标?绝对不是。言词现在是,今后将仍是空洞的声音,通往毁灭之路从来都是由关于理想的浮华之辞相伴。但是人格并不是由所听所说形成的,而是由劳动和行动形成的。”

“因而,最重要的教育手段是促使小学生们采取行动。这适用于小学生的第一次学写字,也适用于大学的博士论文,或者记一诗,作一支曲,口译或笔译一篇文章,解决一道数学题目,或是进行体育运动。”

“但是在每项成就背后都有一个作为其基础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反过来又被所从事的事业中取得的成功所强化和滋养。在这里存在着最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对学校的教育价值至关重要。同一工作,其起源可能归因于恐惧和强制、追求权势和声名的野心勃勃的欲望,或是对对象的爱好、兴趣以及对真理和理解的要求,因此也可以是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有的、但很早就被削弱了的神圣的好奇心。完成同样一件工作对小学生产生的教育方面的影响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这取决于使他完成这件工作的内因究竟是害怕受伤害、利已主义的情感,还是获得喜悦和满足感。学校的管理及教师的态度是对塑造小学生的心理基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正如我们常说,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工程师。”。.。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