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六十章:启王府(2 / 2)


“想什么便说什么,你是我唯一的亲子,难道我还会真的杀了你不成,怕什么。”武后宽慰道,让他坐下。

“儿臣不解为何母亲要发火,不过是一个贱民而已。我是大秦王子,杀个人有什么大不了的。”李启说道。

“虽你贵为王子,可滥杀无辜之人,会引起民愤,下面的人怨恨多了,就会造反。”武后耐心的解释,她想趁今日之机,传授一些为君之道给他,再不久的将来,他是要登基为皇的。

“谁敢造反就通通杀了,我有三万城卫军,高手无数,谁能反抗?”李启说道。

“你麾下那三万城卫军,都是在这洛阳城内选拔出来的。你要他们去镇杀造反的人,那些造反的人里面指不定就有着他们的兄弟姐妹。他们该不该听你的命令向自己的亲人朋友举起屠刀呢?”武后反问。

“自然是该听我的命令。”李启说道。

武后暗自摇头,沉默片刻,“你可知最早的王是怎么来的?”

“不知道。”李启想了一下。

“在最早最早的时候,我们人族还没有形成现在这样的国家。而是聚居在一起,一大群人住在一个地方,那是还没有建立坚固的城邦。每天人们都要承受各种威胁,来自魔族兽人,野兽,或者别的部落的侵扰。”

“每当威胁来临的时候,就有一群人自告奋勇去保护部落弱小的人。后来,人们就把挺身而出的那群保护他们的人之中最强的首领称为“王”。这便是王的来历。”武后说道,这个典故那个人曾经说过,她牢牢记在心里,如今也讲给自己的儿子听。

武后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所以你明白了吗?身为帝王,除了掌握生杀夺与的大权之外,还有义务去保护你的子民,而不是随意屠戮他们。一旦你毫无道理的残害他们的性命,他们就重新拥护新的保护他们的人为帝王。懂了吗?”

“他们敢?这是谋逆造反,诛九族的死罪。”李启说道。

“走投无路横竖都是死的时候,他们便敢了。贫民们逆来顺受,他们早已习惯了。只要有活路,他们便生不起反抗之心。所以将来你登基为帝,一定要学会恩威并施,让他们畏惧你,明白与你对抗只有死路一条,顺从你的意思便能活下去。”武后说道,她深谙人性,知道如何驾驭民众。

“儿臣知晓。”李启答道。

“知晓便好,待你父皇百年之后,皇位自然是你的。作为未来的一国之君,你需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些,胸怀大志才好。”武后坦言,四周只有他们母子二人,没什么好顾忌的。

李启闻言大喜,虽然他早已明白,母后就他一个儿子,皇位迟早是要落到他头上的,但今日听到母后亲口说了出来仍让他觉得极为开心。

“儿臣向来都是志存高远,以一国之君的准则行事。”李启兴冲冲应道。

“哦?那你为何私下命人袭击镇国公府?这般手段,可不似帝王之风。”武后眉头微皱,才片刻便得意忘形。

“镇国公府的人本就该死。”李启嘟囔道。

“怎么个该死法?”

“那个景歌,他蔑视我们皇家威严,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给逆臣贼子送锏。丝毫不把父皇与您放在眼里,自然该死,不杀他,有损我皇族颜面。”李启说道。

“唉!”武后长叹,耐着性子解释。“执政者,考虑问题要更具有大局观,不能全凭自己意愿。莫说他这样做无关要紧,即便是真的损了点点颜面又如何?他的父亲是兵马大元帅,深受西北军团拥护。杀了他,毫无益处。只会增加西北军团的不满。军队乃是国之重器,不能生乱。知否?”

“安定天下,平定八荒四海,一统九洲山河。恢复始皇帝时的荣光,成就一代霸业才是你应有的志向。而非想方设法地去杀一两个你不喜的人。君王有君王的度量,于霸业有利的,即便是你厌恶的人,亦当重用。等到你踏破六国,一统天下时,再想杀谁,全凭心意。”武后正色道。

“可就任由他嚣张吗?”李启说道。

“哼,不由他嚣张,你派去的人得手了吗?”武后冷哼,心中又微微生了怒气。先前说了这么多,他竟只是惦记着这个,王图霸业什么的分明是没听进去。“国公府中的那个女人可不简单。”

“再不简单,只要母后您一声令下,还不是得人头落地?”李启说道。

武后冷冷看了他一眼,这让他心中微微一紧,猛然记起先前母亲所说的话语。

“待我登基后,便命人征战各国,一统天下。”李启赶紧说道,意图讨好母后。

“呵,若是这般容易,大秦何至于分裂两三百年。”武后笑了一声,“我大秦军队比齐国稍强,但和彪悍的西凉军队相比,还是弱了不少。尤其是二十年前,西凉吞并了宋国,国力更甚往昔。若想要一统天下,需要踏平西凉,若想要击败西凉,就必须要得到齐国的全力支持。但齐国深知待我们覆灭西凉后,必定会反过来拿他开刀。所以它断然不会全力支持我们。鼎立之势,难以破解。”

郑魏两国已被那北境长城拖垮了,不足为虑,只是空壳子,而南蛮之地,未开化的土著,部落众多,分歧极大,根本无法团结。这三个国家提供不了什么帮助,远在海外的赵国就更不用说了。

“多征些军队不就可以了吗?”李启说道,大秦子民多得是,征上百万军队不成问题。

“千军易得,良将难求。”武后说道,念及这些事,心中也想不出个解法来。她希望儿子有的志向又何尝不是自己的志向呢。

鲜有人知,她一介女流,竟有着这样的志向。

“我府中费余,莫向等人熟读兵书,足智多谋,可以当大将军,领兵出征。”李启想起自己府上几个颇为出色的将领。

“这等阿猫阿狗,也配当大将军?莫说西凉,就是边疆的小国都不是他们所能征战的。即便是杨威,上官俊宏之流,也不敢说能扛得住西凉的进攻,更别说平定了。”武后笑道,西凉最近颇多动作,使得杨威不敢轻易离开西北边境。这让她颇是忧虑。

“纸上谈兵罢了,一个真正的大将之才比百万兵马还要难得。两百年来,称得上绝世名将的只有两个。”武后抬起头,望着远空说道。

“哪两个?”李启问道。

“西凉王白泽,二十年前率领西凉大军连下七十城,踏破邯郸,覆灭了宋国,完成了两百多年来未有人完成过的壮举。大小上百战,未尝一败,气势如虹,正欲一举平定天下。直到...直到兵临我大秦国境。西岐山脉的雁门关外,被临危受命的景青击退,景青率领西北军团驻守国境十多年,白泽始终无法寸进一步。唯有这两人,称得上是当世名将。”

“而三年前,景青死在你父皇手上了,若是西凉破了雁门关,铁骑一旦进入中原辽阔平坦的大地,驰骋起来,将无人可挡。”武后说道,眼中有悲戚之意。

“这么说来,形势似乎不是很乐观。”李启说道,其实他内心并不慌张,可笑,西凉怎么可能破得了雁门关呢。两百多年都没破,等我当了皇帝也不会破的。

“所以本宫打算跟齐国联姻,并且派青年将军领兵平定国境四周的小国。同时选拔重用将才,以备将来之需。”武后站起来说道。

“时候不早了,本宫便回去,朝中事务繁多,母后不能时时看着你。需要时刻谨记,莫要亲近小人,尤其狡诈凶残之徒,只可利用,不可轻信。随后本宫会给你派一个老师,你需虚心学习,改了以往那些陋习。”武后嘱咐道。

“是,孩儿知道。”李启点头。

武后出了启王府,径直回了未央宫。终究还是太迟了,她长叹。聪慧如她,又怎会看不出启王的心思,那些话语怕是半分也入不了他的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