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运用(1 / 2)





  裘百湖也在暗自思索。

  体、法、识三系之外,其实还有一类较为少见的特殊灵根。

  钦天监勘录灵根的大典里,称这一类为“特”,便是因为无法归纳。这类灵根千奇百怪,大典里记录的都不多,民间勘测更是测不出来。里头九成都被当成凡人。

  但被当成凡人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因为大多数没有卵用,比如“每天吃大饼干粮不喝水也不会便秘”“哭了之后整张脸就会变得更美丽”。

  裘百湖还听说有人灵根特质是“见了名叫李下凡的人就会当场暴毙”,这娃娃长到八岁,叫李下凡的远方表叔串门拜访,娃娃还在门口踢毽子呢,就瞪着表叔,大喊一声“李下凡杀我”,当场七窍流血暴毙死了。

  当然,小部分也是有用的,缉仙厂里也有几个“特”系灵根的扛把子就是了。

  总之,裘百湖怀疑这姑娘的灵根,也是特系的。

  比如被雷劈会蓄电,比如能吞灵符法力。

  抑或只是天然肉盾。

  但她是吞下去能用出来,还是说吃多了直接暴毙,谁也说不好。

  裘百湖其实对她的特系灵根有点兴趣,会不会炽寰就是知道她的能耐,所以才特意抓在手边不舍得放?

  若是这种仙品的谙雷符都能吞了,这姑娘日后说不定会被各方抢夺呢。

  裘百湖满肚子怀疑,他甚至觉得炽寰若真盘桓两年就为了这姑娘,它逃走之后怕是还会再来找她。他想留下此女,给她抓起来,神识灵根和家世过往都给翻个底朝天,却不太好开口。

  果然李兴安抹了把脸道:“既然是当地俞家旁支的女儿,还是早日给送回去安置罢,俞家府邸在何处,派人送过去的时候,也说明下情况就是。”

  确实,这一个凡人少女,裘百湖想抓,上头也不会给批。

  但俞星城却又再一福身,道:“若诸位官爷想要放小女回去,就请随便寻个街口放下,小女不愿归家。”

  那四人都愣了。

  她垂着脑袋,娓娓道来:“小女本是青麓书院一等生员,本是要参加今年应天府乡试,却不料父亲被温家聘礼蛊惑,将小女卖给了那妖魔做妾。”

  俞星城细声细语道:“小女十年寒窗苦读,父亲无视州学律例,将小女卖做妾,小女已经对家中伤透了心。既是生员,也吃着州学发的禀米,便是朝廷的秀才,小女只想去应天府参加乡试,往后报效朝廷。”

  谭庐:“你说你是一等生员,可有证据。”

  俞星城翻开裙幅边角,向裘百湖借了把短刀,将针脚划开,里头是油纸包裹的浮票。

  油纸上沾着斑斑血迹,浮票上姓名画像与外貌描述皆与此女对应。

  裘百湖深深看了俞星城一眼。

  从做嫁衣的时候,就开始认定要跑出来参加乡试,昨日经历那样一场变故,此刻也还淡定冷静,这少女心性绝非普通人可比。

  李兴安拿着浮票,表情有些尴尬了。

  这少女竟然是个秀才。

  其实女子生员若已经中了院试,便是不许与人做妾,但民间不少人都因为中途养不起女秀才,就把女秀才高价卖给世家做贵妾,州学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俞达虞就为了攀上温家,把好好一个一等生员给卖了,要真是告上州府,说不定能治他罪。但毕竟是家事,又是父女,官府大多都不愿意掺和,接了案子也都是和稀泥罢了。

  这女孩不愿意回家是情有可原,但他们四个人也不愿意管家事。

  但要把这女孩放在街口不管,她回头被歹人害了死在外头,他们几个也要背锅。

  李兴安抬头看了一眼谭庐,谭庐是江南贡院的司业出身,以前也管乡试会考,不知道会不会想管这种事儿。

  但没想到谭庐还没开口,裘百湖先笑道:“那倒巧了,这鲸鹏三日内就要赶回应天府,倒也送一送姑娘。”

  谭庐和李兴安都一愣。

  裘百湖臭脾气又怕麻烦,死个把人都不放在眼里,还想管这事?

  小燕王也笑盈盈接口:“好姐姐还是个秀才!怪不得看着钟灵毓秀识大体,这事儿本王也要包揽了,巧我也要随船回应天,便是我做主,也要带上姐姐。往后若是姐姐中了解元,去了京城,可要请小王吃几口庆功酒才是!”

  李兴安瞪眼。

  这俩京城来的大仙,是耍什么呢!

  又不是没见过娘们,这少女就是颇有几分颜色,也不至于上赶着帮忙。

  他哪知道对面俩人都是满腹怀疑,把俞星城当作钓炽寰的饵。

  俞星城心里大概也有点数,不敢得意,只是略一点头,谢过了。

  等小燕王手下那个戏子似的女使把俞星城送回屋后,裘百湖吸了口烟:“俞达虞怎么生了个木鱼。你们继续说罢,既然俞达虞也在池州,我便顺道去见见,之后自行汇报朝廷,不必再管我了。”

  裘百湖下了鲸鹏,御剑飞向俞府。

  进俞府之后,便瞧见俞达虞跛着脚,有些激动的出来:“裘兄!”

  裘百湖扯了下嘴角:“俞弟。”

  俞达虞以前算是裘百湖的同事。

  当年俞达虞野心颇大,入厂又年轻,才刚开始往上爬,期间城府颇深,四处拉踩。

  裘百湖就是被他拉踩过的人之一。

  但没想到十几年前,俞达虞刚开始带队,就遭到变故,废了灵海,能耐剩的不到一成。退位下来连缉仙厂小吏都做不了。俞家在北京虽然有本家,但对他不支援不理会,他只得卷了铺盖,带妻女回池州老家。

  听说池州州府每年好歹给他发些抚恤,俞家在池州还有些产业,就过得不太艰难。后来他儿女们大了,能在周边县府做了吏员,家里就更好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