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13节(1 / 2)





  而且这一次,他想的可不是过继一个孙子,而是过继三个过去,毕竟不管是孟大梁,孟二柱还是孟三丰,可都没儿子。

  本来孟奶奶是不同意的,孟二爷爷被拒,倒也不灰心,他是知道孟奶奶的厉害之处,不是个好糊弄的,只是他也有自己的过河桥,转头去劝说孟大梁他们,苦口婆心的,说什么若是只过继一个的话,不管归在你们谁的名下,其他两个也都还是膝下空虚,倒不如一个过继一个,这样便不必相争,各自膝下也都有子送终,女儿也都有兄弟依靠。

  他的这番说辞,可以说是直接戳中了孟大梁三兄弟的心。

  思索了一下,便也都同意了。

  这下,即便是孟奶奶反对也没法,只是既然不能反驳,那在过继的人选上,自是要精心一些,挑选年纪小,不记事的。

  但孟二爷爷却打起了含糊,只说儿媳妇不大愿意,孟大梁三兄弟,性子虽然是憨直了一些,但可不傻,更不用说还有孟奶奶这个精明的,自然也不愿意过继孟二爷爷提出的那几个人选。

  最大的都已经十一二,半大小子了,早已经记事,若是过继过来,那还不是给别人养儿子啊!

  断然是不同意的。

  孟二爷爷也怕闹的太过,孟奶奶他们转头就去挑选其他家,论血缘关系,他和孟爷爷虽然是最近不假,但又不是唯一,不是还有隔房的两个堂兄弟吗?

  于是,

  双方经过了几番的扯皮,最终选了一个七岁的,两个六岁的。

  三个孩子过继到大房,日子陡然就不同起来,有了独自的房间,吃食上也好起来,日子过得比先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只是在各自过继了儿子后,孟大梁三兄弟,为了替自家儿子,心里开始有了小算盘,感情也不如以前亲厚。

  其实,这本来也正常。

  但没想到的是,孟大梁他们这里为了各自的‘儿子’争东争西,兄弟情都生分了不少,但孟二爷爷那边却让儿媳妇背地里去接触过继出去的三个孙子,除了叙说自家的骨肉亲情,什么不得已之外。

  还灌输了一些有的没的话。

  三个孩子过继过来的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尤其是在农村,也都能干一些轻巧的活计了。

  再加上孟奶奶也时常念叨早逝的孙子,也让三个孩子心里落下了疙瘩。

  先前,为了家里的财产,还忍着,但等到孟奶奶过世,孟大梁他们兄弟年老后,便露出了本性,公然的接济亲生父母不说,还出钱给孟二爷爷重新修缮的坟墓,这也就罢了。更重要的却是,大房几个姐妹,在婆家受了委屈,他们别说是撑腰,甚至还会反过来责怪她们,哪个儿媳妇不都是这么熬过去的。

  偏就她们娇气。

  但转过头,自己亲生的姐妹受了委屈,却着急忙慌的寻到别人家,给她们撑腰。

  孟大梁她们三兄弟,若是到这个时候还看不出,他们过继了三个白眼狼,那才是真的傻了。

  只是这个时候,他们已经老了,手脚也都没那么利索,还指着他们养老送终,自是拿他们无可奈何。

  没几年,便郁郁而终。

  而那三个过继的孩子,给他们办了葬礼,自以为尽了孝道,转头便各自去孝顺自己的亲生父母,还在村子里得了个不忘本的名声,有儿有女,因有大房的家底在,不说多大富大贵,却也和和乐乐,舒适无忧。

  ……

  她这一次的任务,就是孝顺奶奶,给父母叔婶养老送终,给几个姐姐撑腰,让她们在婆家能挺直腰杆,不受人任何的委屈。

  虽说原主的要求,一眼看过去,是多了一些,但对阿瑶来说,却算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基本上在交易的时候,阿瑶就已经想好该怎么做了。

  这笔买卖对她来说,着实是赚大发了。

  毕竟她已经很长时间都没见过这么纯净的灵魂。

  就如同李大夫所说的那样,阿瑶人清醒了,能喝下药,这病也是肉眼可见的好了起来,这让全家都松了一口气,家里本来因阿瑶生病而凝重的气氛,也开始好了起来。

  “小宝,你怎么出来了?你这病才好,可不能再吹了风。”

  阿瑶却还是这才一走出房门,便看到一个身形略壮实的妇人,如是的对他说道。

  “二婶。我的病已经好的差不多了,这几日,在床上躺的浑身都有些不舒服,就想下来走走。”阿瑶乖乖的回答说道。

  眼前这个妇人是阿瑶的二婶张氏,当初孟奶奶就是看上她的身形壮实,好生养,再加上大儿子成婚数年,都没有孩子,才会聘回来的,她这二婶也确实好生养,但可惜,却一连生了四个女儿。

  在这个年代里,若是没有儿子,在婆家,腰杆都是挺不直的,有那刻薄一些的人家,还有为此而休妻再娶的。

  看着眉头已经拧起来,似乎又要说什么的张氏,阿瑶便又开口说:“二婶,有吃的吗?我饿了。”说着摸了摸自己的肚子。

  他这话不假,他是真的有些饿了。

  “饿了。”张氏没察觉到阿瑶是在转移话题,一听到阿瑶这话,忙道:“……这饼子还没开始烙,粥也还要一会儿,我先给你冲一碗鸡蛋水,你先喝点,饭马上就好。”

  “谢谢二婶。”

  张氏听着阿瑶这话,破觉得奇怪,忍不住抬头看了阿瑶一眼,侄子做为家里唯一的男丁,婆婆宠的厉害,这性格自然就骄纵霸道了一些,平日里可没这么乖巧懂事,居然还会说谢谢。

  不过,她的目光在落到阿瑶身上后,却又有些了然,侄子本来圆润的身形都瘦了一圈,肉嘟嘟的脸也不见了,脸色也有些蜡黄。

  也是,都已经七岁了,又病了这么一场,也该懂点事了。

  说道:“一家人,什么谢不谢的,先去那边坐一会儿,我这里马上就好。”说着便转身走进了厨房。

  阿瑶捧着二叔烫好的鸡蛋水,坐在一个小木墩上,小口小口的喝着。

  不多时,三个年岁十多岁的女孩儿,从外面回来了,每个人的背上都还背着一个大大的竹篓,里面装满了草料。

  这些是用来喂猪的,切碎了掺和着麦麸,就是猪饲料。

  阿瑶上头有七个姐姐,名字先开始是用春夏秋冬来取,但在他一母同胞的亲姐姐孟冬出生后,一连四个女孩儿,这让着急抱孙子的孟奶奶和孟爷爷有些着急起来,剩下的两个个孙女,分别取名孟盼,孟招,深切表达了他们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