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17节(1 / 2)





  皇帝从须弥座后绕了出来,垂下头,缓缓登上了须弥座,半晌才沉沉的坐在了圈椅上:“你说得对。我早已下定决心。你说让朝廷当义军,你认为该如何做?”

  俞星城捋了一下袖口,坐在绣墩上一抬手,道:“我并无太多剿匪的实战经验,只能提出一些想法,具体如何实施,还要看几位将军的想法。我本想过扶持叛军中的一两支,将他们塑造成某位名将的旧识,朝廷误解但却又对朝廷忠心的老兵,而后在他们做过一些‘义举’,势力壮大后,并非招安而是直接与朝廷和解联手。但这种行动可能会突生变故,实在不易。”

  “另一个做法便是朝廷派兵南下,却私下自有口号,放下傲气,将那口号编写的尽量通俗,什么杀豪强,扫地主之流,但其中却要有大量的襄护朝廷,荡清不公的话语。而后朝廷一路南下,打到哪里,虽杀叛军头目却可放走流民,而后在当地对豪绅抄家判刑。最好将各地瓜分豪绅的行动做的光明正大又浩浩荡荡,让军将朴素自制,却把豪绅各户那肥厚的里子都掏出来给百姓看看。最后带去朝廷即将要免农税降工税的消息。”

  皇帝眼睛亮了亮:“你的意思是说,让朝廷军抢了这些叛军要做的事。”

  俞星城点头:“当地若有贪官,自然也该审便审,只是都要走官府的流程,以正官位,且厘清责任,向民众表明,贪官只是一小部分,豪绅也是欺瞒了朝廷。而且,叛军占城后,往往手脚不干净,甚至把自个儿当成土皇帝,又离百姓太近,美好的宣言破灭,很快就会遭到厌烦。但朝廷军打下来之后,不必占城,只需要重整守备,新一轮募兵,便大军撤离,不影响民生,只留下可以酝酿的传闻。”

  皇帝:“但如果往后杀下去,可能那些豪绅也会改变舆论,他们既有印厂小报,也有的是钱,如果他们用金钱平息民众的愤怒,用退让和伪善笼络人心该如何?”

  俞星城:“所以,我们还是需要一个在内部的人,来煽风点火。叛军往往喜欢说清君侧,匡扶王朝这样的话,原因是他们不敢乱碰当皇帝的红线。但现在就是叛军内部需要有个角色,既能够站出来要称皇,也要与这些士绅集团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到了对方要称皇,朝廷出兵就显得名正言顺得多,也方便百姓和一部分士绅集团的家族,和他们摘开关系,内部分裂他们。”

  俞敬唯几乎立刻就道:“这是个好法子!”

  戚雨信也微微颔首:“确实,且不说百姓有没有胆子去支持称皇的叛军。养心殿外的那些家族中,虽然与此事有莫大干系,甚至是背后支持者,但他们自身也有妥协性。他们想要让朝廷吃苦头,又不想闹大到这种级别,更不想支持叛军皇帝。这会让他们内部感觉惶恐,感觉不存在可以躲藏的地方,让这个集团内部分裂扩大。”

  皇帝手抚了一下膝盖,看向俞星城:“想要让叛军称皇,既是要逼一逼他们,更是要在内部找到能怂恿,能宣传的人。东厂西厂可以做这样的事,仙官之中亦有可以化形者能够潜入内部。”

  俞敬唯:“如若皇上信得过,此次朝廷以义军的形象南下的话,最好让我和戚家一同带兵。戚家一向被民间祭拜追捧,有在外的名声,亦有管控士兵不去抢掠的本事,他们去进城消灭叛军最为合适。而我率领天兵,用以追击流窜入山林的叛军,还有分散的白莲教。既然都要伤筋动骨,便别放他们逃窜,否则他们就可能会明后年再起。天兵移动快速,又能使用法术,对付他们最合适不过。”

  皇帝拍了拍膝盖:“尽快查明叛军内部,挑选出合适的人选,给予他机会和怂恿,让他称皇。而后钟曾筠率领闽浙水师,进入长江沿岸,对几个被叛军占据的城市实施炮击宣战,将两方撕扯开。之后戚雨信带兵南下,水师与步兵相结,按照俞大人所说的做法,一路南攻,先取得名声,而后再切断他们的勾连,逐个击破。而敬唯,你到时候与戚家小子配合,围追堵截想要遁入山林或转移的叛军。”

  皇帝目前也只是说个大概,但是却给这次行动定了调。

  对外宣称对叛军土皇帝开战,口号是为了黎民百姓、肃卿朝野,目标是叛军头目与江南士绅集团的老家。

  皇帝所说的步骤,也都是对造局与日后叛军内部分裂最好的办法。

  皇帝话音落下,难得的,屋里没有像朝堂上那样响起阿谀之声,反倒是各人都在思考。

  这会儿外头响起了声音,似乎是那些跪在雨中的官员齐声呼喊。

  “此事疑虑重重,还请皇上彻查啊!”

  “我等绝不可能勾连门派与妖界,谁也没有胆量敢去冲击天津卫,需重刑审那捉拿归案的叛仙,看他们是什么时候打算扰乱大明的!”

  温暖干燥的内间宫殿里,都已经商议着要如何从他们老家开始斩草除根,在江南沃土重新栽植商贸。

  外头还在揪着一点表象的事情,大呼冤枉,糊弄掩盖。

  一切都不重要了,崇奉帝从来不是需要找理由掩盖行为,以求圣名的人。他登基以来,每一个看似疯狂的决定,其实都是在这样小小的房间里,分析病灶,绞尽脑汁中,制定了方向。

  忽然,一位内监似乎在外头急急的敲了敲门,孔元节去开门,内监在孔元节耳边窃窃私语,孔元节神色虽然如笑佛一样绝不变化,目光却凛然,他合上门,一边对着众多外臣微笑,一边快步朝黄帝走去。

  屋内太过安静,孔元节哪怕努力压低声音,也能听到几个字节。

  比如“太子”,比如“皇后”。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继续

  第245章 宫火

  皇帝并没有太多的反应。

  反而是小燕王几乎要从绣墩上起身。

  皇帝疲惫的撑了一下额头, 道:“将沙盘搬上来,你们几位留在此处,待朕回来的时候, 要听到你们详细的作战计划。江道之,你是阁老了, 让老孔执笔将吕涵调职, 批红也一块儿弄了, 吏部都在,走个流程,明儿早上你就该换衣服了。”

  江道之竟翻了个白眼, 那羽扇动了动:“在场所有人都是给你垒墙的砖头, 还不是你说放哪儿就放哪儿。”

  这不爽的态度,倒是跟俞敬唯如出一辙。

  想到这俩人都没少被皇帝坑过,却也都跟皇帝亲近着, 连这种抱怨都顺理成章。

  皇帝却接口道:“放屁。敬唯骂朕也就罢了,你是自个儿屁股大转不了弯, 给朕惹出过祸患的。你以为把你薅下来扔山东去, 只是让你去差事办事的?那是让你去赎罪的!”

  江道之又开始了:“是,臣罪在身, 日日反省。如此风雨交加之时,皇上降大任于我等罪身, 臣既深感惶恐却又倍增感激,皇上宽以待人——”

  皇帝起身, 光脚从须弥座上快走下来, 一甩袖子朝后头走去:“滚!”

  江道之起身应道:“哎。”

  他从善如流的去找孔元杰,孔元杰露出几分笑意。俞星城转头看了一眼,仿佛觉得是皇帝年轻时的某个组合, 都在经历波折后又一步步回到他身边来了。

  皇帝大步走入帷幔后,帷幔还在两排灯烛赤红的火光下晃悠,一会儿又听到他更急促的脚步声过来,脸没露,就一只手伸过来指着小燕王:“略儿,也来!”

  小燕王似乎是本来就想跟去的,皇帝指他,他立刻就起身,快步走过去。

  里头传来了宁祯长公主的声音:“别让他掺和!”

  皇帝:“你看你拦得住他吗?”

  宁祯长公主低声说些什么。

  小燕王的声音传来,因外头风雨的杂音,听起来断断续续的:“……不。……老三……他其实——”

  但声音没留住,俞星城只听到滚滚雷声,宫殿那头的门似乎已经被推开,帷幔荡漾飞舞而后随着关门再度落了下来。

  这边,江道之走出去了,俞星城似乎听到他不咸不淡的说了几句必然很嘲讽的风凉话,果然外头群情激愤,骂声连天,甚至有人在雨里奔走起来,俞星城听到了羽林或者锦衣卫拔刀拦截的声音,雷声中甚至还夹杂这几句吼叫。

  孔元杰像是听不见一般,弯腰在高桌前执笔,他穿的像个庸俗奴才,写起字来却有文人风骨。俞星城侧耳听着外头的声音,戚雨信更是背着手走出里间这道门去,站在被雕花蒙绢的木门里头,透过门缝冷眼向外看。